《四川省外商投资企业发展报告(2018年)》主要从数量、质量、结构三个维度对2017年度四川外商投资情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全面梳理了目前四川外商投资的四大痛点。 如何破解痛点?记者走访了省商务厅及相关企业协会。 痛点1:外商投资极化现象突出 对策:深入推进“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 “目前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极化现象。”省商务厅副厅长王蔚荩介绍,从全省21个市州外商投资资产总额占比来看,四川省外商投资密度呈现出以省会城市为中心、向外围城市逐次递减的特点。成都、德阳、绵阳3市外商投资企业资产总额居前三位,3市外商投资企业资产总额占全省比重高达80%,其余18个市州占比仅为20%。 分经济区来看,成都平原经济区投资占比87.3%,是四川省外商投资最集中的区域;川南经济区投资占比4.8%,攀西经济区投资占比3.9%,川东北经济区投资占比3.3%,川西北生态示范区仅为0.6%。 王蔚荩认为,为解决外商投资极化问题,要深入推进“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构建外商投资的多个支点。要更加注重打造成都“主干”,只有主干做强,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同时,更要注重培育区域中心城市和区域板块协同发展,打造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区域发展共同体。 《报告》已呈现出一些亮点。从外商投资企业营业收入增幅来看,泸州、达州增幅遥遥领先,南充、广元、巴中紧随其后。“说明这些市州后劲比较足。”王蔚荩表示。 痛点2: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有限 对策: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引领,推动“3区+ N园”模式创新 《报告》显示,在投资总额排名前5%的166家外商投资龙头企业中,投资总额高于10亿美元的企业仅有11家,高于5亿美元低于10亿美元的企业仅有16家,其余均在1亿美元到5亿美元之间。高投资、大规模外商投资龙头企业数量占比较小。 从五大重点行业龙头企业的经营情况看,除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在营收、纳税、利润占比高于投资总额占比外,重点行业其他经营指标均低于投资总额占比。这说明相较于龙头企业较大的投资规模,其经营发展对行业支撑作用有限。 四川省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建议,应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引领,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具体来说,下一步将推动“3区+N园”模式创新,建设一批自贸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和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示范区;提升开放合作平台,推进中德、中法、中意、中韩、中日、新川等国别园区建设;争取国家在川增设开放口岸,支持有条件的市州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痛点3:营商环境有待改善 对策: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最多跑一次” 王蔚荩介绍,尽管四川省的营商环境已得到大幅改善,但仍不能完全适应高质量引进外资的需要,主要表现在:市场准入水平有扩大空间,特别是教育、医疗、文化、电信等相当一部分服务业领域的开放程度仍低于发达经济体;物流、金融、教育等行业即便已经开放,但从事各项具体业务仍需行业主管部门许可;项目建设前置核准时间偏长,在获批前处于“能进不能干”的状态;部分外商投资集聚的开发区区域生活配套设施建设不足等。 针对这些问题,四川省将深化外商投资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最多跑一次”“互联网+政府服务”改革,不断简化办事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此外,四川省将进一步精简外资企业工商登记和简易注销工作流程,提升外资企业纳税和跨境贸易便利化,口岸整体货物通关时间压减1/3,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 痛点4:人力资源供给不足 对策:加大人才保障力度,开辟绿色通道 《报告》还披露了外商投资企业的就业情况,2017年度参报企业吸纳就业人数共计46.4万人,同比增长12.79%,扭转了连续三年参报企业就业总人数下降的趋势。 从基础劳动力供给看,尽管就业人数止跌回升,但较2013年高值仍有较大差距。从优质劳动力供给看,2017年四川外商投资参报企业就业人员中,大学及以上学历人数、外籍职工数、企业研发人员分别同比下降5.3%、7%、4.6%,为近年来首次数量下降。 为此,四川省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建议,要切实加大外资企业人才保障力度,开辟外籍高层次人才流动绿色通道,健全外国人才服务管理工作新机制,为外籍高层次人才入境、停居留及申请永久居留提供便利;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收入分配机制,吸引各类高层次外籍人才来川创业发展;鼓励跨国公司、外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开展新兴人才培育、技术工人培养等合作。 |